人社部最近提出一条很实际的新规:退休后被用人单位再聘,用人单位仍需为其缴工伤险,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标准——这看来像是给灰色地带盖上一层法律保护。
讲个事儿,去年大连一位65岁的环卫工摔伤,单位最后只肯付医药费,后续赔偿争议很大。类似案例并不少见,很多老年人在工地、超市、外卖一线做重体力活,出了事往往没人担责任。
国家60岁以上人口规模庞大,用工需求现实又复杂。企业担心的也很直白:工伤险一涨,人力成本上来,建筑等行业说可能让人工费涨20%,于是更愿意少招年长人员。
光靠一句规定保护权益,执行环节才是难点。工伤认定要取证,现场监控、目击者、医疗单据缺一不可;对零散用工、灵活就业的老年人尤其难办,也容易被单位规避。
解决路径不能只盯着“缴费”两字。第一,政策要有差异化:高风险行业与低风险行业的责任和费率应区别对待,避免一刀切带来用工冻结。
第二,建立简化的工伤认定通道和数字化凭证。比如入职即生成电子参保证明,出险时可一键调取工资和工时记录,降低举证成本。
第三,给中小企业减负或设立返聘补贴。政府可以用税收、社保缓缴或贴息的方式,既保障老人权益又不让企业喘不过气。
第四,推进岗位适老化和职业健康筛查。把高风险体力活分流给年轻人或机械,给老人安排更适的轻型岗位并定期体检。
对老人本身,有些实用建议:签订书面同并保留工资和缴费凭证,尽量 Avoid 高危工种,日常拍照留证,受伤后及时就医并保留病历单据,必要时寻求法律援助。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结构性问题——年轻人就业与老年人再就业的平衡。短期内要避免简单对立,长期则靠产业升级和岗位创新,让不同年龄段都有适位置。
总体来看,这条新规是个积极信号,但只是把门槛先立来。真正能让数以亿计的老年劳动者有安全感,靠的是从立法到执行、从保险到岗位设计的一套系统方案。政策出来后,接下来两年是关键,既要看细则,也要看监督和配套措施能不能跟上。
#百度带货夏令营#
股票配资哪家好,青海配资开户,石家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