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历史!海南自贸港即将进入“境内关外”新时代!
国家发改委宣布,将于2025年12月18日实行全岛“封关运作”。
正式实施后,海南岛将以3.4万平方公里,成为全球自由贸易港区面积之最。
此次封关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线放开”,指合法的国际货物可以便利进出海南岛,人员出入也更自由。
“二线管住”,指海关会按照货品类别,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从海南流入内地的商品实施精准监管。
“岛内自由”,指各生产要素在港区内可自由流通,不受限制。
简单来说,未来海南会成为我国最大的一块“经济飞地”。
不论是开放面积,还是管理模式,都将是我国对外开放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
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又一张亮眼名片,它将与国际社会构建起畅通高效的联系。
2020年以来,海南陆续发布了200余项政策文件,其中所有红利一同释放,将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首先,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海南是否像香港澳门一样,进出需要办理特殊证件?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昌林表示:不需要,无需担心。
两地居民凭一张身份证,就能搞定“跨线”旅行、出差,和以前一样方便。
而对境外人员,85个国家的公民只要有正常合法的入境理由,都可以免签入境。根据入境具体事由,可在海南境内停留6-10天,最长高达30天。
可以预见,从年底开始,境外旅客增长的同时,到海南进行访问、商贸、会展、医疗、体育竞技、文化交流乃至探亲的外国人也会增加。
而海南的“野心”远不止吸引人们进岛游玩。
它期待通过日益接轨国际的教育、医疗、现代配套服务,为工业增长与产业升级积蓄力量,留住更多高端人才。
截止2024年,海南省已累计引进了各行业人才超过77.4万,距离贸易港规划之初100万的目标,还有20余万的差距。
其中,高端医疗、种业科研、数字经济、清洁能源、深海探测科技、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人才尤为紧缺。
因此,海南自贸港一面给紧缺人才以个税优免(最高15%),一面打通户籍落地、优才补贴等“政策一条龙”,服务内陆人才驻留进岛。
同时,海南单向认可了219 项来自境外的职业资格,还面向境外人员开放了38项职业资格考试,帮助海外人才落户海南。
力图借助区位优势,将东南亚、乃至一带一路沿途各国的人才虹吸而来。
“零关税”政策全面落地,为货品贸易带来了多重突破。
首先,消费者可购“零关税”商品扩容。
“负面清单”替代了“正面清单”,成为了进口商品监管的新依据,不在清单上的商品全部自由进出。
这意味着只要市场有合理需求,企业就能放心进口对应商品,不必担心卡关了。
免税商品税目飙升,扩大至约6600个,是原本的3倍多,且未来5年会持续优化提升。
老百姓能便捷地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汽车、电子产品、日化服饰、食品,就像买国产一样方便实惠。
其次,企事业单位的生产、营运成本大幅降低。
自贸港内,购买生产所需的原辅料、设备、交通工具也将享受“零关税”红利。
例如,从北美地区进口冷杉造家具,从东南亚进口橡胶生产轮胎,原料成本可直接降低10%-20%。
研发设备、检测维修、医疗器械等运营支持设备均纳入免税范围。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进口了一批高速摄像机,用以深海科技实验研究,减免税款12.9万元。某航空公司进口了维修备用机,免税超过1000万。
成本的显著降低,增加了海南对顶尖科研机构、高端制造企业的吸引力,从而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升级。
最后,货品流通将无局限、更便利。
当前,进口原辅料以及加工制成品只能企业自用,有很多局限性。
而未来它们都可在岛内自由买卖,大幅降低产业链协作的成本。
加工增值免税政策也备受企业欢迎。
自 2021 年 7 月启动试点至今,累计内销货物价值已突破 91 亿元,为诸多行业减免的税款超过了 7.7 亿元。
如澳洲锂矿在海南当地制作成锂电池后销往内地,增值超过30%,可以原料、加工双头免税。
封关后惠及行业进一步放宽,内地企业成本降低了,海南企业也拓展了更多利润空间。
内地企业往外国做生意也更方便了,货拉到家门口就能交付。
继香港之后,海南也将成为境外企业开启中国市场的“超级联络人”,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最佳试验田”,有望成为新一代的全球物流中转和贸易枢纽。
资金流和数据流如同自贸港的“虚拟双翼”,驱动着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封关后,资金流量将显著增长,流向更趋合理。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离岸金融业务增长,港区内开展了多个EF账户扩容试点。
据预测,到2027年,三亚中央商务区的金融资产管理规模将达到6000亿,这部分增量不仅源于货物贸易,也来自投资领域。
从现实来看,海南本土对外非金融类投资规模年年攀升,已经冲到了中国第七。
这得益于双重的政策支撑——新增境外直接投资所得可免税,且企业所得税减免至15%。
同时,国家给予了外资优厚的“国民待遇”。
不仅推出了全国“最短”的准入负面清单,以往受限的教育、法律服务等领域也开放闸门,还在海南全岛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
随着专门服务跨境资金运营的机构相继落地,外资闻风而动。
2024年,海南新增外资企业数量增幅达19.2%。据悉,阿斯利康、贝克休斯、邓白氏等多个跨国企业已落户海南,且多数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
相比起曾经投资过度倚重旅游业与房地产,这样的资金流向无疑更合理,有利于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中,构建更抗压的产业结构。
对数据流的影响则聚焦于自由度、安全性的平衡。
封关后,脱敏数据跨境有望简化安全评估流程,便利全球数据协同。
比如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可调用海外研发数据,医疗领域的合规数据也能实现跨境分享,促进国际远程诊疗的开展。
海底光缆等基建升级,让企业可以更快捷、更稳定地访问国际网络访问,从而用高效的数据流赋能数字产业升级。
例如跨境电商、人工智能等产业,可以通过全球数据整合提升竞争力。
文学、游戏、影视等数字产品,特效制作、工业数据加工等数字服务行业也将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2月初,专为数据跨境服务的单位已正式投入运营,它会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加速深度融合,助力海南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区域性数字枢纽。
从2018年提出建设海南自贸港以来,外界的质疑从未停歇。
或许自规划之初,海南自由贸易港就不是为了成为“第二个谁”,而是想做“第一个海南”——一个连接内外双循环的战略支点,一个探索最高水平开放的“国家试验田”。
在全球化遭遇逆风的大环境下,它会不会成为中国的突破点?
时间会给出答案。
-END-
股票配资哪家好,青海配资开户,石家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