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涛(1912年-1983年),蒙古族,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人。1935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政法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参加了百团大战和辽沈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绥西垦区抗日先锋队中队长,总队组织科科长、参谋长,冀热察挺进军抗联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晋察冀军区第十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兼中共中心县委书记,平北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热西支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八旅政治委员,东北佳木斯卫戍司令部政治委,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主任,-直属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内蒙古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内蒙古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
一,开国将军吴涛在平北
在赤城县城之南,有一个省级红色教育基地——功勋园,这里安葬有十几位平北抗战老革命。今天讲述的,是开国将军吴涛在平北的战斗片段。
吴涛(1912-1983),蒙古族,辽宁沈阳人。1940年4月,率部挺进平北,历任平北军分区十团政治处主任、政委,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等,直至抗战胜利。1945年夏,在军分区驻地雕鹗堡与耿真结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军区副政委兼内蒙古军区第一政委等。1955年授少将军衔。
吴涛1929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与白乙化等组织绥西垦区暴动,先后担任抗日先锋队中队长、抗日先锋总队参谋长等。1940年1月,任八路军挺进军十团政治处主任,4月与参谋长才山率十团先遣队挺进平北。5月,与“小白龙”白乙化团长率领的团主力会师于平北。
绥西共起先锋队,平北同征燕山碎。战旗鲜明为解放,直捣黄龙志坚最。冬迈黄河风雪暖,春踏长城江山媚。抗战烽火燎原起,厮杀倭寇如狂醉。这是将军的豪迈诗句。他与白乙化、王亢、才山等并肩战斗在平北,为开辟和坚持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丰滦密,他们战斗在长城内外,随着根据地不断扩大,十团也由开始的两个营,扩大到三个营另加一个袁水大队,部队壮大到1700多人。1941年2月,吴涛担任十团政委。
后来,在回忆平北抗战艰苦岁月时,将军又写下了《转移》一诗:
落日照征途,转移行苍暮。
军食午未炊,饥肠鸣辘辘。
百里半九十,山村鹊归树。
夜袭白马关,朝发石磄路。
奋起挥干戈,誓死歼倭奴。
当年,冀热察挺进军下辖平西、平北、冀东三个军分区。在十团转战的丰滦密地区,白河走廊正是连接冀东的重要通道,向冀东护送干部是十团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长嵯突围是护送干部时的一场惨烈战斗。
1942年5月,从平西挺进冀东的170人干部队伍,由新组建的第十一团团部和营、连、排干部及地方干部组成,在怀来过铁路时暴露了目标,敌纠结兵力一路围追堵截。在海陀山,干部队分两路东进。北路60余人由冀东专员夏德元、十一团政委耿玉华带队,吴涛与十团团长王亢和参谋长才山率一个营护送。23日,在赤城县四十里长嵯,遭2000余日伪军包围。部队抢先爬上长嵯,占据有利地形阻击敌人,掩护主力向东突出重围。此战共击毙敌司令官以下200余人,我部夏德元、耿玉华、海健等36人也在战斗中牺牲。
1943年3月,吴涛调军分区任职,历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分区副政委。1945年春,平北地委副书记陆平和专署妇救会主任石坚夫妇,把赤城县妇救会主任耿真介绍给吴涛,二人在赤城相识相爱,并于7月1日在军分区驻地雕鹗堡结为革命伴侣。
1945年5月,吴涛又担任了热西地分委书记兼支队政委,率部向日伪盘踞多年的热河进击。后来,他历任晋察冀第一野战军独立第八旅政委,佳木斯卫戍司令部政委,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政治部、中央军委直属政治部、总参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副政委兼内蒙古军区第一政委等。1955年授少将军衔。为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
1983年11月,吴涛将军逝世。2016年8月,安葬于赤城功勋园。将军的墓碑用汉白玉雕刻而成,上方身着戎装的半身像,目视着远方,凸显豪迈与英武之气。碑体左右两侧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的题词和吴涛将军的诗作。
二,平北抗战照片的故事
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是在北京延庆平北抗战纪念馆,照片注明是“冀东军区政委李楚离,平北十团团长王亢,政委吴涛1942年5月在密云白马关”。 这张有我岳父吴涛的照片引起我浓厚的兴趣,随着不断的深入,我逐渐了解到照片后面的许多故事。
平北老十团是由许多东北大学生组成的八路军抗战队伍,他们从1939年进入平北地区,坚持深入敌后,在没有后勤,缺衣少粮的艰苦环境下坚持在长城一线与日寇战斗。十团团长白乙化(岳父吴涛中国大学同窗好友)英勇牺牲在平北战场。这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八路军坚持在长城抗战的历史。
这张照片是战地记者雷烨拍摄,雷烨38年舍弃家业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深入抗战最艰苦,最残酷的冀东战场。用笔和用照片披露日寇在潘家峪弑杀一千多妇女儿童的滔天罪行。雷烨在抗日前线办报纸,拍照片,是八路军杰出的战地记者。不幸的是1943年在河北平山遇鬼子“扫荡”,他宁死不屈,砸碎照相机,钢笔后毅然举枪自尽,壮烈牺牲。雷烨留下许多珍贵照片,这张拍摄于平北长城,注明八路军十团的照片是雷烨流传最广的重要摄影作品之一。
这张照片最早面世是在雷烨牺牲后1943年4月出版的“晋察冀画报”第三期上,但是由于是战争环境下发行数量有限,画幅也较小。据我查阅,解放后这张照片再次面世是1988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人民战争必胜”画册,1991年“冀热辽烽火”画册也有刊载。抗战是中华民族悲壮的历史,近年来,随着雷烨的故事被广泛传播,这张照片也越来越多地展示给大家。甚至可以这样说,这是流传最广的,反映平北抗战历史的一张照片。
近年来,“长城小站”一群充满正义感的年轻人,历经9个月的时间,在平北蜿蜒起伏的群山中,寻找这张照片的拍摄地。他们珍惜抗战的历史,崇尚八路军抗战精神,他们的行为得到社会的赞赏,通过这张照片,当代年轻人与当年与鬼子搏斗的八路军融合了,这张记载八路军抗战历史的照片,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
我是平北抗战将士的后代,老一辈的革命精神通过这张照片感染着我。我又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战地记者雷烨的英勇事迹感动着我,我写下诗歌来纪念八路军长城抗战,来纪念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战地记者雷烨:
你的镜头是愤怒的大炮
——献给摄影前辈雷烨
你打开相机的快门,就像拉开复仇的炮栓;装填的是仇恨和满腔怒火,发射出八路军抗日救国的炮弹。你的照片是锋利的大刀,勇敢地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你用刺刀般的报道,向全世界揭露日本鬼子的残暴。你取景框中的杀敌战场,感光的是军民浴血奋战、斗志昂扬;你光圈闪烁着的星星之火,映衬着抗日的烈火燎原、战歌嘹亮。战地记者雷烨拿着相机走向战场,迎着炮火硝烟火光闪耀;你是我们摄影人崇敬的前辈,英雄形象是我们永恒的焦点、光辉的榜样。
2013年的一天,开国少将吴涛的家人在整理自己父辈的回忆录时,意外发现一张名为《八路军将领在白马关长城会合》的照片。照片的拍摄者是雷烨,内容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军区政委李楚离与北平十团团长王亢、政委吴涛等人会合于长城白马关上的情景。吴涛的女婿王和平对这张照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萌生起寻找雷烨事迹的想法。
1,雷烨是谁?
雷烨1914年出生于金东区孝顺镇后项村,原名项俊文,是抗日战争时期与魏巍、沙飞等齐名的战地记者,以笔为刀,奋战在抗战第一线,1943年牺牲于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他的英勇事迹曾入选《正义与勇气——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列传》,被列为美、苏、中、英、法、意等国近百年来110名杰出战地记者之一。
2,雷烨做过什么?
雷烨在抗战期间是八路军长城抗战军的随军记者,同时也是《晋察冀日报》的特约记者,在雷烨之前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正规的战地摄影。雷烨在炮火声中,拍下了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记录了敌人的暴行与人民的痛苦。1940年发起组织文艺团体“路社”,和冀东文艺工作者一起,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情况下,先后创办出版文艺刊物《路》、《文艺轻骑队》和《国防最前线》。创作诗歌《滦河曲》,写有长篇文艺通讯《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乡村》、《喀喇沁的牛群》等。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1941年起调任冀东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继任组织科长,随部队转战滦河两岸和伪满边境。他一手用笔,同时又用照相机作为战斗武器对敌进行斗争,拍摄了一批反映冀东军民英勇斗争和揭露日本法西斯军队血腥暴行的照片。
3,潘家峪惨案
雷烨是第一个到达潘家峪惨案现场的记者。1941年1月25日,3000多名日军、1000多名伪军把潘家峪村的1500多人驱赶起到潘家大院,用步枪、机枪扫射,并放起大火。大屠杀一直延续到次日下午7点钟,全村有1033人被杀害。
惨案发生第二天,雷烨就来到潘家峪采访报道。他流着泪,一次次按下快门,留下了历史的铁证。他强忍悲痛,夜以继日地抓紧采访幸存者,记下了厚厚的笔记,并以笔名朱靖写了一篇《冀东潘家峪大惨案》的通讯报道。雷烨充分表达了悲壮、深沉的艺术个性。大片的房屋只剩残垣断璧,空地上成堆的尸体,烧焦的尸体成团扭结似在挣扎。雷烨把自己为群众苦难而燃起的悲痛融入人民群众愤怒的海洋,向世界发出了悲壮的吼声。
当年在冀东从事妇女工作的范维存写道:“他为潘家峪惨案奔走了数日,废寝忘食,当他写信告诉我们的时候,心中仍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恨,对惨遭枪杀的同胞们的悲伤。经过很长时间,和我见面的时候,提起这件事来,他还在掉泪。”
4,最后的生命
1943年4月19日深夜,在河北平山县曹家庄,雷烨刚刚完成照片选定和说明编写,突发敌情,数百名日军自南而北朝曹家庄方向奔袭。提前得到消息的雷烨,并没有跟随大部队撤离,他首先去察看村民的转移情况,把村民安置好后,才带领两个警卫员匆匆向北突围。
交战中雷烨让两个警卫员先撤,孤身奋力抵抗。而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从容不迫地将心爱的相机、自来水笔、望远镜等砸毁,用最后一粒子弹结束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
三,记录影片“北平以北”观后感
记录影片“北平以北”讲述了白乙化烈士和八路军老十团及父亲吴涛(十团政委)的故事,我们被深深震撼和感动。父亲在世时经常给我们讲述白乙化的事迹,他们是辽宁同乡,中国大学同班同学,他们同是共产党员共同参加一二九运动,同时被捕被拷同一副脚镣,后又一同在垦区组织暴动拉起抗日武装,而后又一同加入八路军,一同组建挺进军十团。父亲告诉我们,他们一起参加一二九运动的中国大学同学董毓华(王仲华),白乙化,王波都牺牲了,和他一同从垦区出来的十团战友才山、乔宇、秦晓光、胡毅、樊凌玺也都壮烈牺牲了。影片还告诉我们,平北抗战期间有4000多军民英勇牺牲,平北抗战真是可歌可泣。
延庆区委出资拍摄“北平以北”纪录片,是首部介绍平北地区抗战历史的影像作品,记载了平北军民在抗战期间浴血奋战的艰苦历程,是激励当代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优秀创作,非常值得大家去观看。
1,北平以北是抗战杀敌的战场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日寇占领下的北平,留下多是屈辱和悲伤。记录影片“北平以北”告诉我们,虽然北平沦陷,但是平北军民奋起抗争,不畏牺牲,从来没有停止战斗。影片告诉我们,北平以北秀美的山川,曾经就是前辈抗战杀敌的战场。影片揭示了抗战期间平北军民的英勇,展示了平北军民血性和民族担当,是中国抗战历史值得记载的光辉一页。
2,是八路军坚持在“长城抗战”
以前,谈到“长城抗战”,人们就想到1933年国军在长城一线的浴血奋战,但33年古北口抗战和37年南口战役都短短数周。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从37年平型关战役始挺进敌后,进入长城沿线,开展游击战,开辟抗日根据地持续和日寇及敌伪进行浴血奋战,记录影片“北平以北”明确告诉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坚持在长城抗战,最终取得胜利。
3,抗战胜利来之不易
记录影片“北平以北”讲述了白乙化烈士和八路军老十团及父亲吴涛(十团政委)的故事,我们被深深震撼和感动。父亲在世时经常给我们讲述白乙化的事迹,他们是辽宁同乡,中国大学同班同学,他们同是共产党员共同参加一二九运动,同时被捕被拷同一副脚镣,后又一同在垦区组织暴动拉起抗日武装,而后又一同加入八路军,一同组建挺进军十团。父亲告诉我们,他们一起参加一二九运动的中国大学同学董毓华(王仲华),白乙化,王波都牺牲了,和他一同从垦区出来的十团战友才山、乔宇、秦晓光、胡毅、樊凌玺也都壮烈牺牲了。影片还告诉我们,平北抗战期间有4000多军民英勇牺牲,平北抗战真是可歌可泣。
平北抗日根据地深入敌后,平北军民战斗环境极其艰苦,不像其他稳固的根据地那样,他们没有后勤保障、吃穿、兵员、伤员、情报全靠自己。没有固定的居所,寒冬腊月只能睡在山上土坑里,睡在梯田垄沟里。有时连日有战,有时一日几战。怕敌人偷袭,夜里驻地还要更换。父亲1940年《转移》诗文中“夜宿白马关,朝发石塘路”就是十团在平北密云时的真实记录。
父亲是富家子弟出身,其战友白乙化,王波,才山也都家境尚好。但是国难当头,他们这些大学生毅然投入战场,不怕流血牺牲,当听到影片中唱响父亲填词的《悼白乙化同志歌》“没后退,直向前,站在抗日最前线”时不禁流下热泪,这就是他们这些大学生出身抗日战士的铿锵誓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哪家好,青海配资开户,石家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